查看原文
其他

泽商故事丨刘国亮:开创银号蛋厂的黄华街马氏家族

刘国亮 晋城文艺 2023-01-31





开创银号蛋厂的黄华街马氏家族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刘国亮

黄华街是晋城市最为繁华的一条街,是晋城市区的商业中心和地标,承载着晋城的地方文化,沉淀了老晋城的辉煌与记忆。黄华街马氏即是清末民初晋城城内最富有的商业家族之一。


从皮毛生意到开创银号







黄华街马氏家族是回族人氏,在清末时期出了个叫马德升的青年,他志向远大,敢想敢干,利用回族人擅长皮毛手艺的特点,远赴西北一带做皮毛生意。由于其诚信经营,数年间便生意兴旺,富有积蓄。

据焦有富、金艳君撰《鸿记银号与鸿记蛋厂》(晋昕主编《晋城市城区回族史略》第425页),一次,马德升行至西安,遇一因战乱丧夫的落难女子,便出手相救,关怀照顾,女子深受感动,以身相许,结为夫妻。妻子随马德升回到晋城后,将所带的金银细软全部取出,马德升也将自己多年的积蓄一并托出,二人商议一起创办了“鸿记银号”。地址在晋城城内小十字路西108号,现泽州广播电视音响部,为当时晋城五大银号之一。



鸿记银号吸收民间资金入股,实行股份制管理,当地富户吴宝璋、杨大道、杨发云、马有良、吴子瑛、陈廷兰、马超伦、蒋青云、马正德等纷纷入股。银号聘请东巷人马立魁先生任经理,订立严格的规章制度,实行月通报,季分红,年总结,对外讲究诚信,对内赏罚分明。由于管理有序,经营有方,又有众多股东雄厚资金的支持,鸿记银号生意十分红火,促进了晋城地区各行各业的发展,尤其是对马家后来生意的兴旺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。

马德升有五子。长子马兴有,次子马兴福,三子马兴来,四子马兴朝,五子马兴发。为了将儿子们培养成才,马家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家训,规定男子必须先到别的商号做相公,学生意。日常生活一概自理,避免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。在马德升的严格管教下,儿子们不仅增长了才干,而且养成良好的家风。 











初建蛋厂  顺风顺水







“鸿记银号”旧址


马德升的五个儿子中,第四个儿子马兴朝最有胆略和才干。马兴朝(?-1936年),又名马廷臣,小名马四兔,天资聪明,志向远大,抱着工业救国理想,立志振兴民族工业。在时任山西省民政厅厅长、缉毒委员会主任马骏的支持下,马兴朝在晋城黄华街与南寨街交汇处路西,真武庙南,金玉宝院北,兴办了鸿记蛋厂,这是晋城人兴办的第一家蛋厂。创办的时间,有资料记为1921年,但据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档案馆藏“晋城鸿记蛋厂资料”,其创办时间为1924年。

鸿记蛋厂初次集资的资金来源,马兴朝自己出资五千元,另外采取集股的方式。每股定为五十元银币,共集一百二十股,计洋六千元。合计资本一万一千元。因为资金有限,一切厂房建筑,因陋就简,厂址是占用马骏家开的顺成骆驼店,惟有打蛋棚和原料仓略加修建。开始生产时,仅有五、六部打黄车,五间土炕房,一切生产方式全部手工操作。 



据《鸿记银号与鸿记蛋厂》一文,鸿记蛋厂管理人员有总号副总经理焦岐山,会计靳竹斋、路介亭、常耀卿、冀光华,书记员司克敏,查验员孙锦芳、金万胜、金四孩、金玉宝、郝建智、郝建邦、李双印、张志明、吴连珠、马长安、马小堆、闫财旺、邢连地,打蛋的女工旺季多达50余名。员工工资比其他行业都高。按工种、基数、任务完成情况,每天男工240文、女工150文铜元,按季度支付。主要产品为蛋黄、蛋白粉。每箱100市斤,用铁轮车送至焦作火车站装车发往天津港口。

鸿记蛋厂开张后,一直是边生产,边扩建。生产逐步完善,设有柜房、收验蛋房、打蛋坊、蛋清坊、蛋黄坊、烘烤坊、成品库,制定有严格的操作程序,配备有必要的加工和清洗工具。其工序有配料,上鱼油,烘焙,闯盘,过箩,验收装箱等。产量逐步上升,由日产半吨成品,很快的提升到日产一吨多。











遭遇困境  化危为机









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,助长了马兴朝进一步扩大生产的想法。1926年,接连在大同、沁县等处开办了鸿记联号。但就在马兴朝不断筹建新厂,扩大生产时,却遇到一次重大危机。委托新乡“同和裕”商行出口的产品被告知:“大部分不合乎出口标准,法人决定厉行退货。”这批货物共八十余箱,价值28800元银币。致使资金损失过大,难以周转,鸿记蛋厂几乎倒闭。

岌岌可危之际,马兴朝并没有就此倒下,而是决定另行集股,再次生产。1928年,马兴朝通过马骏的关系,向当时全省的富人募股。五百元为一整股,五拾元为一零股,总共募集股金十五万元,设立股份有限公司。

股东主要以晋城县当地富商为主,马兴朝除以鸿记钱庄入二十整股,计10000元外,又以马廷丞之名,入九整股六零股,计4800元。而马骏家族,马骏以马君图之名入两整股1000元,其三个儿子马松年、马鹤年、马熙年,分别入四整股2000元。又以晋城清真职业中学校入十四整股,计7000元。马骏的叔伯兄弟马骐、马骅也分别入股二整股,各1000元。马骏家族合计入股16000元,占到总股本的十分之一强。所以人们说马兴朝的背后是马骏在支持,此言不虚。 



本省还有宁武、神池、大同、临汾、安邑、平鲁、闻喜、定襄、忻县、阳曲、长治、长子、高平、祁县、霍县、朔县、翼城、平定、浑源、河津、万泉、灵石、繁峙、猗氏等县股东。此外,还有浙江、安徽、河南、山东等省入股者。

总厂设于晋城县小东关,分厂设于晋城县南寨、高平、长治、大同、宁武、柳林、沁县、长子鲍店。

公司董事五人,分别是宁武县人王监先;宁武县南庚明堂,代表常子成;晋城县骏发堂,代表马寿轩;晋城人韩生万;晋城清真职业中学校,代表马松年。马兴朝为总办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公司监察二人,均为神池县人。分别是炳寿堂的谷炳寿,和敦厚堂的刘宝华。

请示文件经山西省省长阎锡山签发,山西省政府向民国工商部呈文请示设立。

凭着雄厚的资金,马兴朝在各地的鸿记蛋厂纷纷开办起来。1929年《实业杂志》第146号刊登的《山西打蛋厂最新调查》一文表明,山西全厂打蛋厂已有三十余处,其中鸿记已建起晋城、鲍店、沁县、柳林、宁武、大同等分厂。











改进技术  飞跃发展







正当这个时期,安徽亳县蛋厂首创飞黄设备。这种机器原是西欧国家用来喷牛奶粉的,后来由天津工人刘福贵根据机器原理,改装成飞黄喷雾机,比人工土炕蛋黄生产效率提高百倍以上,而且质量又好。从投入生产后,该厂的生产迅速发展,而且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亦受到热烈欢迎。马兴朝得知此情况,喜出望外,想方设法联系到天津刘福贵手下飞黄工人杨春生,与之签订了技术合同。首先在晋城南关南寨街扩建蛋厂,安装飞黄设备,从此晋城的蛋业生产走向了一个使用机器的新阶段。不仅如此,鸿记经营的大同、离石、宁武等处也相继改为机器生产。据不完全了解,那时山西蛋业生产量每日已不下于十吨左右,而百分之八十均是鸿记所有,由此大批成品运往天津。据王毓霖编《经济统计摘要》,民国二十三年(1934年)晋城鸿记的年产值为10万元,大同鸿记的年产值为17万元。而马兴朝此时又结识了法国派遣之海关化验师米大夫,加之晋城的地理条件和农民的养殖经验,蛋品化验结果与各地相比争得上风,产品受到各国好评。至此,鸿记蛋厂在外销方面不再受人节制。由于实力雄厚,经营有方,因此生意兴隆,财源广进。











日寇侵华 关门歇业









正在马兴朝如火如荼经营之际,日寇犯我中华,造成鸿记银号和鸿记蛋厂及各行各业关门歇业。马兴朝的报国热忱受到极度打击,心怀国恨家仇,身染沉疴,于1936年6月21日病故于天津。家属遵其遗训,将坐落在黄华街、西巷东口南街房计楼上下14间和城北西后河村土地11亩捐施晋城清真寺;又将坐落于黄华街路东栅栏外路东街房楼上下24间街房租金的两成归清真寺,其余租金捐归清真女寺。 

 1937年7月7日,芦沟桥事变后,马兴朝之子马立志原计划将山西所属蛋厂之产品由晋城起运,第一步完全集中晋北大同鸿记蛋厂,然后再设法运往天津,寄存于法租界。但货物大部运至宁武后,晋北各县已然失守,大同和宁武两处被敌烧毁产品将近两千箱,合计百余吨,十余名工人被杀死。接着太原失守,晋城失守,所有各地之厂房设备皆被摧残。 










主要参考资料
1、晋昕主编《晋城市城区回族史略》。2、台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藏“晋城鸿记蛋厂资料” 。



作者简介










刘国亮,1965年3月生,山西省阳城县人。大学本科毕业,现在泽州县委宣传部工作。热爱地方文化,编著《泽州巨商王泰来》,收集整理《历代名人咏泽州》(续集)四册,参与编写《晋城慈善志》《上党梆子志》《泽州百年》等。














图片:朱和平编辑:贾婷婷 赵宇欣
审核:王   敬

— 往期回顾 —

泽商故事丨吕超:阳城钜镇白巷里

泽商故事 | 董春花:一代义商柳春芳

泽商故事 | 牛建新:高平桐油商陈家的故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